在信用时代,被喻为“经济身份证”的个人征信报告,关系到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券商中国记者从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披露的罚单中了解到,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由于未经授权查询征信信息等违法行为数罪并罚,处以警告和罚款347.5万元。
近期,多家银行遭用户质疑存在不合理查询征信问题。在聚投诉、黑猫投诉以及微博等平台上均有用户反映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被银行违规查询,在众多违规问题当中,未经授权被查询征信、借款结清后仍被查询征信、短期内频繁查询征信导致信用评估问题等较为集中。
因违规查询征信等被罚347.5万元
根据披露的罚单显示,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的违法行为有4项,分别为:1.超期向人民银行报备银行结算账户开立资料;2.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3.违反征信信息查询规定;4.未按规定立即停用调离工作人员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用户。
从处罚的第四条可以看出,厦门国际银行未按规定立即停用调离工作人员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用户,可能因此导致用户的个人征信泄露。
除了对单位开出巨额罚单以外,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助理、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中关村支行行长等12名银行内部人员,因为对未经授权查询征信信息的违法行为负有责任,个人被处以1万至18万不等的罚款。
信用卡与支付产业研究专家董峥向券商中国记者分析:“一般而言,除了法院或者相关政府部门以外,只有银行金融机构在取得用户授权同意的情况下,银行金融机构才能在央行征信中心查询个人征信报告。而其它第三方未经授权进行查询的行为都是违法违规的。”
据悉,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征信查询业务管理有标准的合规流程,通常是通过授权的方式,批准金融机构申请一定数量的征信查询账号;按照合规要求,征信系统接入的金融机构查询人员需要获取信贷用户(签字)授权后,登入央行的授权账户和密码才能查询。
“查询征信报告必须得到用户的授权。”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信贷业务人士告诉记者,“用户在办理信用卡申请、贷款申请以及额度变化的时候,银行都会进行查询,而且在贷款期间也可能会查,主要是防止用户出现逾期,进行风险防控。”
北京国舜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丁丁律师创始人林小建表示,“银行在未取得信息主体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查询他人征信信息,违反了《征信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但是,法律规定可以不经同意查询的除外。征信机构不得违反前款规定提供个人信息。此外,不得用作约定以外的用途,不得未经个人信息主体同意向第三方提供。
银行泄露征信事件频发,谁该负责?
厦门国际银行违规查询个人征信报告的事件并非偶然。
今年2月,裁判文书网披露一则刑事裁定书显示,为寻找客户做贷款,某银行信贷部员工郑某斌等人联合某金融服务公司人员,违规私自查询获取公民征信。最终,5人均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至3年不等;201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反馈,某地方性商业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数量激增。经调查,涉事的异常查询用户为该行员工陈某,陈某将非本行客户个人信用报告2万余人次提供给一家网络贷款公司,造成用户信息泄露。
“银行或业务人员违规查询个人征信,可以依据《征信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予以处理。”林小建表示。“如果用户信息泄露权益受损,信息主体可以向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投诉,要求给予行政处罚。同时也可以依法提起诉讼,进行维权,要求赔偿。”
《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指出,具体违规方式包括:违法提供或者出售信息;因过失泄露信息;未经同意查询个人信息或者企业的信贷信息;未按照规定处理异议或者对确有错误、遗漏的信息不予更正;拒绝、阻碍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检查、调查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有上述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信息主体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当前信息滥用现象较为严重, 实际操作中不经授权采集信息、强制授权采用信息、一次授权终身使用信息等屡见不鲜, 而关于数据保护的立法目前较为滞后。
在聚投诉、黑猫投诉以及微博等平台上均有用户反映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被部分银行违规查询,在众多违规问题当中,未经授权被查询征信、借款结清后仍被查询征信、短期内频繁查询征信导致信用评估问题等较为集中。
个人征信频繁被查将影响贷款审批
不少用户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签过了《个人征信查询授权书》。只要用户办过信用卡、贷款买过房子、车子,现在甚至是网上点了某借款APP,金融机构都会要获得你的“征信查询授权书”来向央行征信数据库查询个人征信报告。
林先生最近为了申请信用卡打印了自己的个人征信报告,突然发现自己这两年来一直被某家股份制银行查询个人征信报告,两年累积达25次。
林先生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印象中自己从未在这家银行办过贷款业务,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查询这么多次。”他指出,自己曾在工商银行和浦发银行办过贷款,但这两家银行也就查询一两次,不会像该股份制银行查询这么多次。
个人征信频繁被查有什么影响?林先生表示,“由于征信查询次数过多,导致我在其他银行办理信用卡业务时直接被拒绝。”
在聚投诉等平台,也有多人表示自己征信报告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查询。刘先生在6月10日查询了个人的征信报告,却显示在2019年11月18日被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贷款审批为由进行征信查询。
刘先生表示,自己从未在这家公司(或对应银行)涉及到的平台进行过贷款申请,也从来没有授权过(电子或纸质形式)该公司对征信信息进行查询,该征信查询记录可能影响其他银行对本人信用情况及还款能力的评估。请求微众银行消除本人的征信查询记录。
对征信查询问题的各种争议中,不少用户认为,频繁的个人征信报告查询,影响了其后期的信贷业务办理。
上述股份制银行信贷人员明确告诉记者,“如果征信报告查询次数过多,确实会影响贷款审批的结果,但每家银行的审批标准不一样,仅仅是出于一种风险的把控。”
另一家城商行的信用卡业务经理也告诉记者,“如果用户的征信报告被其它银行频繁查询,可能会影响到用户是否能办理信用卡和贷款业务。银行在审核征信时,会重点关注贷款金额、放款机构、还款记录、逾期情况等,这些都是银行重点关注的内容。”
记者注意到,在林先生提供的征信报告截图中,超过15条的查询记录的查询原因为“贷后管理”,而其余的查询原因则为“贷款审批”、“信用卡审批”。
董峥告诉记者,“所谓的‘贷后管理’主要是银行金融机构在放贷后查询客户的最新的征信情况,以判断用户是否有多头借贷,是否产生逾期、欠息、展期或者借新还旧等情况,这属于银行的常规性操作。”
“正常而言,银行不会频繁查询用户征信报告,一般一个月不超过3次。”该信用卡业务经理也强调,如果自身用卡以及还款行为良好,对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过于频繁的“贷款管理”,可以打客服电话申诉,申请减少“贷款管理”的频率。
据悉,为了加强监管,现在央行对银行每个账户每次或一段时间内的查询数量是有限制的,超过上限就会被监控追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