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之路一波三折的喜马拉雅再度递表。

3月29日,喜马拉雅在港交所更新招股书。经过多年发展,喜马拉雅已成长为国内最大在线音频台,营业收入规模快速攀升,2021年已达58.6亿元,全场景均月活跃用户达2.68亿,同比增长24.4%。

但在推广、版权、内容等方面持续大手笔投入下,喜马拉雅亏损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2019年至2021年三年,其累计净亏损超2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喜马拉雅正在开拓多元化商业变现渠道,打造可持续发展路径。2021年,喜马拉雅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收入均实现约40%增长。

自2012年成立至今,喜马拉雅已完成了9轮融资,目前估值超过200亿。

成本居高不下亏损扩大

3月29日,喜马拉雅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拟登陆港交所主板。去年9月,喜马拉雅曾终止拟于美国上市的程序,并转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文件期满6个月后失效,此次系更新招股文件。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6.8亿元、40.5亿元、58.6亿元,呈稳健增长态势。同期,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4.5%、49.1%、54%,也呈现上升趋势。

但由于前期烧钱扩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喜马拉雅仍然无法避免亏损的局面。2019年至2021年,喜马拉雅年内亏损分别为19.25亿元、28.82亿元、51.06亿元,2021年亏损同比扩大77%;经调整年内亏损则分别为7.49亿元、5.39亿元、7.59亿元,三年累计净亏损超20亿元。

喜马拉雅称,2021年产生经营亏损、经调整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及经营现金流出净额,主要归因于其在内容获取、销售及营销活动以及研发活动方面的开支。

据了解,喜马拉雅的营业成本主要包括内容创作者的收入分成和购买版权的内容成本,其中收入分成是大头。2020年和2021年,喜马拉雅给内容创作者的分成分别是13亿和16亿,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31.9%与27.3%。

2021年,喜马拉雅的研发开支为10.27亿元,同比增长64.6%,占同期总收入的17.5%,技术和研发人员占比40%。

据招股书披露,喜马拉雅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继续扩大和提升所提供的内容并赋能内容创作者,并提升下一代技术、AI和大数据能力以进一步提高营运效率等。

用户渗透率67%拓展多元变现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喜马拉雅已成长为国内最大在线音频台。2021年,喜马拉雅移动端主应用程序均月活跃用户在中国在线音频应用程序中排名第一。根据灼识咨询资料,2021年,就在线音频收入而言,喜马拉雅于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的市场份额为28%。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喜马拉雅正在开拓多元化商业变现渠道,打造可持续发展路径。

付费订阅、广告、直播是喜马拉雅的三大变现方式。2021年,喜马拉雅营收中订阅收入为29.9亿元,同比增长49.0%;广告收入为14.9亿元,同比增长38.8%;直播收入为10亿元,同比增长39.6%。

用户方面,2021年,喜马拉雅全端均月活跃用户为2.68亿,同比增长24.4%,其中移动端均月活跃用户达1.16亿。移动端用户日均收听时长为144分钟,总收听内容时长达17441亿分钟。《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喜马拉雅的用户渗透率达67.1%。

相较于其他在线音频台,喜马拉雅的用户粘和活跃度较高。招股书披露,喜马拉雅的付费用户及付费率逐年递增。2021年,其付费会员数量1440万,同比增长52%,移动端用户付费率提高至12.9%。

在行业日益竞争激烈的形态下,为挽回亏损,喜马拉雅开始突围车联网和物联网音频市场。喜马拉雅2.68亿月活跃用户中,IoT(物联网)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台月活用户有1.5亿。

中投公司的数据称,物联网/车联网在线音频市场的收入从2018年的5860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4.5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9.2%,预计到2025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73亿元。

此外,喜马拉雅正通过布局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和车联网扩大用户群。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与阿里、小米、百度、腾讯、华为、美的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93%以上的智能音箱都接入了喜马拉雅的内容。

在车载智能终端部分,其与特斯拉、保时捷、宝马、奥迪等超过95%的汽车企业进行深入合作,TOP30的汽车品牌均已接入喜马拉雅的音频服务。

围绕音频和内容,喜马拉雅表示,希望连接上下游产业,构建一个超级音频内容生态圈。目前,喜马拉雅内容生态包括有声读物、泛娱乐音频、播客、知识分享和音频直播等内容。

业内认为,喜马拉雅现阶段还是处于策略亏损期,以不断投入换取更多份额更大规模和更强的用户粘,一旦这些优势巩固,在此基础上进行变现就会顺理成章。(记者江楚雅)

标签: 喜马拉雅 更新招股书 成本居高不下 亏损扩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